2002年原油价格_2002年原油价格暴涨
1.2002年5月汽油价格,谢谢
2.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3.中国历年通货膨胀分别在什么时期
4.原油开成本变化
5.石油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欧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进入80年代,欧洲的石油消费增长呈下降趋势,北美的石油消费显现持续的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美的石油消费量赶上欧洲后继续增长,并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2002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2年在全球石油消费比上年略有增长(0.2%),中国增幅达5.8%的情况下,欧洲和日本的能源消费十分低迷,出现了1%的负增长(耿彤等,2003)。
欧盟国家本来是石油消费税最高的国家,但迫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近年来仍在不断地提高石油消费税。燃油税已经从1998年的每升41.7欧分提高到2000年的45欧分,从2002年起又提高到50欧分,以此来限制石油消费(李文,2003)。与此同时,欧盟国家还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实行税费减免,以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欧洲卓有成效的能源消费下降与欧洲国家所取的这些油气安全战略是分不开的。下面以法国和英国为例,简单讲述一下西欧的油气安全战略措施。
一、法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法国的油气储量和产量
法国是一个矿物燃料比较贫乏的国家,每年的矿物燃料总消费量大约是24000万吨油当量,然而国内商业性一次能源的产量(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仅为800万吨油当量,而且产量还在迅速下降。
2000年法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980.1万吨,仅占世界石油剩余可探明储量的0.01%,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1460.1万吨增加了35.61%。而法国2000年的石油产量为142.5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0.04%,比1999年的石油产量154.5万吨减少了7.77%。1999年法国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44.05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0.0099%,与1998年的剩余探明储量相比没有变化。1999年法国天然气的产量为30.02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产量减少了7.8%。
2.法国的油气贸易
由于法国的矿物燃料比较贫乏,所以法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油气来满足消费。2000年法国进口原油8562.7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3%(见表5-1)。
表5-1 2000年法国油品产量
续表
(据程哲生整理的法国《Bulletin Mensuel》,2001)
1998年法国进口管输天然气259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为98亿立方米,合计为357亿立方米。1999年,法国进口液化天然气102.6亿立方米,进口管道天然气为307.6亿立方米。2000年法国进口天然气428.5亿立方米。
3.法国的油气消费
法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些放慢,但其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消费量在迅速的增长。其油气消费见表5-2及表5-3。这两个表的数据说明法国的油气消费处于增长态势,且1999年与1998年相比,其油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大的比例,并有增长趋势。
表5-2 1990~1998年法国油气消费量 (单位:石油为百万吨;天然气为亿立方米)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1)
表5-3 法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表
4.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法国位于西欧(图5-3)。法国是一个自立意识很强的国家,具有独立的立场,并且实行国家主导型经济,同时法国油气贫乏,而油气消费却很大,为了保障法国的能源安全,法国十分重视矿产储备。其实行储备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安全,而且是以保障国家广泛的综合性安全为目的。由于法国国家的特点、经济运营特点和储备目的等方面的原因,其储备内容大多保密。但法国在形式上实施储备的主题是财政部和科技产业部。实际上法国国防部也根据需要参与储备筹划,并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3季度法国的石油储备量为2259.2万吨,可用天数为96天。法国全国有15个储气库,储存能力为800万吨当量油,这一数字是法国平均104天的消费量。
图5-3 法国的地理位置
法国天然气输气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套是完整的让天然气流往各个方向的高压输气系统;另一套是同该系统相连接的两大输气系统Antenna,其中的天然气仅单向流动。Antenna还承担高压输送天然气的任务,但他们仅是高压输气主系统的当地分支管道。
19年底输气管网的管道总长度为32000公里,其中的90%归高压输气系统所有,其余的归Gazzzz du Sud Ouest所有。由于有了NorFra,法国将成为一个欧洲天然气输送枢纽。法国对于欧洲的能源安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地理位置上看,法国位于西欧的中部,它构成向其邻国输送天然气和电力网络的枢纽,同时它的公路、铁路和运河/河流等,对于运输和集散石油产品及固体矿物燃料也起着重要作用。
法国的能源政策主要有三个重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与法国经济的配套性。
法国的能源安全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考虑的,在法国能源的供应是无法完全自给自足的,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运输和化工等领域,人们还无法找到一种现实可行的石油替代品。除非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否则法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仍旧需要依赖于进口的大量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因此,法国人认为如果法国进口的能源能够有多种来源渠道和多样的产品,并且用户也能非常灵活地适应能源的供应的话,那么,依赖于进口能源也未必会影响法国的能源安全。
除了这种外在的限制因素外,如何确保最终用户,尤其是工业用户能够得到稳定的能源供给,对于保证法国经济向前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获得稳定的供应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能源生产、运输、销售体系为基础,而且必须同时从长期(供给的安全性)和短期(能源供给的质量、可获得性等)两个方面考虑。
如果能源定价能够使当地“使影响能源安全的外在因素内在化”的话,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市场是有效的。但由于法国的能源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所以就要确定一个从经济、社会和外交上考虑都可以接受的水平。由于所确定的安全水平会影响整个社会,因而不能单独让企业管理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因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必然会局限于各自部门的经济利益。就供给的安全性来说,“价格信号”可以反映持续开发导致的石油被过度消耗的问题,但是从世界经济竞争和能源供给充足的角度来看,市场却不能提供这种“价格信号”。可以利用税收手段来解决,但是又受到来自社会和经济上的压力的限制。如果用户能够做好准备自己来解决供给中断的问题,那么,签订可中止天然气或电力供给合同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在国内,法国在工艺技术和地理环境许可范围内,不断加强对能源的开发,如核能、水力、薪柴和其他一些新型的和可再生的能源。为了降低发生危机时可能遇到的风险,能源供给的来源在地理位置上要尽量分散。法国天然气的进口主要有四个来源(北海、荷兰、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另外,法国从北海、中东、非洲等地进口石油,做到使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来源多样化。就油品而言,法国国内的13家炼油厂可以灵活的提高原油加工的各种产品。从13年到19年,法国一次能源和最终能源消费构成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能源结构分布向着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可以通过诸如国际能源机构或欧盟等组织联合取行动的方法。建立战略储备,制定应急措施,以及取各种联合方式都有助于在参与国之间建立起能源安全保障。进行天然气管网和电网的地区性联网,同样有助于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地区性联网可以缓解临时性供应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部门可以建立各种影响能源供给和需求的体系。这些体系包括法规,鼓励能源生产、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措施,以及在能源生产领域投资的长期等。
15年1月法国在有关内阁会议上为确保矿产稳定供给而确定了第7次基本,提出:
1)积极推进国内外探矿开发活动,加强地质矿产调查总局的工作;
2)加强节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支援矿业领域和有关公益性机构内外的研究活动;
4)强化与初级产品生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消费国的双边合作。
在法国的第8次中(1981~1985),将促进节约、开发利用国内矿产、扩充储备制度、推进产销国之间的协作等作为同样重要的政策项目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中。
法国创设储备制度的直接契机是前述的第7次基本,但在确定第6次基本时,就已经提出,为防备紧急事态的发生,应该从安全保障的角度出发对进口依赖程度高的矿产进行必要的储备。15年1月创设了储备制度,在确定了具体的后,于同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实施储备。这主要是对金属进行储备。法国储备物资的保管主要利用民间的营业仓库。
法国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
1)将1980年能源消费量控制在2.05亿吨石油当量;
2)1985年将能源进口依赖程度减少到62%;
3)开发新能源技术(开发替代能源、海洋石油等),推进其工业化。
法国取的节约能源措施:
1)依据节约能源法(14年),使产业、住宅等部门合理使用能源;
2)对大规模消费能源的产业进行特别征税;
3)提高汽车的税率。自14年起,设定年度石油进口额的上限;扶植本土的石油公司,扩大G-G、D-D的往来。
为了使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化,大幅度提高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15年的2.5%提高到1985年的24%);促进高反应堆的商业化;开展节能的研究和开发;开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的研究和开发。
二、英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英国的油气产储量
截止到2001年1月1日,英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6.82亿吨,比上一年的剩余石油探明储量7.03减少了2.9%,2000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27亿吨,比1999年的产量1.36亿吨减少了约6.62%。英国1999年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7545.63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7645.53亿立方米减少了1.31,其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1048.43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产量958.73亿立方米增加了9.36%。天然气液体产量2000年为836.3万吨,1999年为883.7万吨。
2.英国油气贸易与消费
1999年英国天然气的商品量为988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896亿立方米增加了10.2%,1999年英国进口天然气为14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52.2%,1999年出口天然气液体387亿吨,比上年增加14.5%。1999年英国进口原油3932.1万吨,比1998年的3944.7万吨减少了0.3%,1999年出口原油为8505.2万吨,比1998年的出口量7965.1增加了6.8%(见表5-4)。
3.英国的能源政策与地缘政治战略
英国虽然是一个产油国,但是由于的不可再生性,经济对油气的强烈依赖性,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要求,英国制定了其能源政策目标,以及节能措施。
表5-4 1999年英国原油及油品进出口情况 (万吨)
(据程哲生根据英国《2000年英国能源统计摘要》所整理的统计资料)
(1)英国能源政策的目标
1)使国民理解努力开发技术的重要性;
2)引导北海石油天然气等英国本土能够取得最大利益;
3)节约能源,优先发展煤炭和原子能技术;
4)促进有经济意义的能源技术开发;
5)尽可能地扩大国际间的合作机会。
(2)英国取的节能措施
1)在热输送和热交换领域推行能源节约;
2)在燃烧中节约能源;
3)改善隔热材料,热力泵,在建筑物中利用工业废弃物。
同时,英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量不断进行评估,确保掌握确切的油气量,为制订新的能源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再回收技术,减少在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严重浪费状况。对于海上平台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和开发,为进一步进行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并将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开发物资进行研究开发。
英国有比较丰富的煤炭。为保障能源安全供应,英国将继续促进煤炭生产的稳定和增产,使煤矿高效化,改善煤炭的使用技术,对于煤液化和汽化进行大力研究。在原子能方面,英国扩大对改良型气体冷却堆的利用,促进浓缩和再处理工作。另外,英国在积极寻找替代能源,研究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利用技术。
英国通过海外供给来源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为此英国鼓励民间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加强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事业。
2002年5月汽油价格,谢谢
一是战争对原油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在战争爆发前和战争初期,在战争爆发中后期原油一般会回落。
比如海湾战争爆发于1991年1月17日,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WTI原油期货从1990年7月下旬开始启动上涨,到了海湾战争爆发油价涨幅在40%左右,由此可见战争预期对原油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但是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后,MTI原油期货反而大跌,跌幅高达35%。战争结束后,原油反而比开战前低10美元,主要原因是美国当时动用了战略原油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原油供应,国际能源机构也每天向市场投放大量原油供应,缓解了市场的原油供应忧虑。
英美发达国家第二次对伊拉克空袭是在2003年3月20日,受战争预期推动,纽约原油期货在2002年11月中旬就拉开上涨帷幕,至2003年2月27日已经上涨了60%,但战争开始后油价开始大幅下跌。
二是非产油国爆发的战争,一般对原油走势影响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战争作为重要的地缘战争因素,具有明显地缘选择性和地域区分性,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人类禀赋密集的中东等地区才会产生原油价格大幅上涨。
比如1999年3月24日爆发的科索沃战争,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对科索沃进行了78天的空袭,由于战争发生在欧洲的南斯拉夫,而不是中东地区,中东地区产油国产量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战争期间原油上涨幅度从开战前的15.34美元每桶到战争结束后的17.66美元每桶。
三是战争对原油影响走势一般是短期影响,而非长期和根本性的影响。战争爆发后,原油供应暂时受影响。随着各方利益博弈和供应逐步恢复正常,战争结束后,原油走势也逐步恢复理性。因此,战争对原油走势影响一般是短暂的。
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汽油涨价的原因
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北京地区93号汽油再创历史最高价位。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是,上次涨价没有调整到位,我们成品油销售价格仍旧低于国际市场,今后将考虑国际市场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继续推进价格调整。谎言是多么的的圆满,但是,我们早就有各种手段来论证,这是明目张胆的欺骗。
一、中国进口的石油没有达到60美圆的(2005年发改委公布大是51美元)。国际市场达到60美圆的是北海清质石油,其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是无法达到60美圆的。而中国大量进口的是低质高含硫石油。据著名的经济情报杂志分析,国际油价在54美圆时,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大多在30美圆左右。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二、美国与中国石油价格比较。美国平均每升93号油大概是人民币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税,并且人家公路没有收费,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费或者收费很低。而北京的类似汽油销售价格已达4.24元,实际价格高于美国。如果有关方面说,中国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更将被下面的例子驳斥的体无完肤。海关宣布上半年查获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烟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国成品油便宜,那应该是从中国向国外走私才对,为什么要从国外向中国走私?过去查获的特大走私案件,都与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关,可见内外差价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险。
三、石油企业报表显示利润巨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挣钱的,报道说利润接近千亿元,而其年经营额在5000亿元左右,利润空间已相当可观,利润率非常可观。以净资产收益来分析,即使是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其优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为5%到10%为主,而中国石化的净资产收益,根据其2004年年报为17.32,其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为20.32%。大家说这是不是很惊人!是房地产行业优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这才是惊人的暴利证明!我不久前与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触,他们去年的利润超过40亿元,总结因素是价格高、市场好。可见,中国石油企业是很不错的业绩,怎么还有长期亏损的说法,这不是欺负老百姓没头脑么?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分别在什么时期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原油开成本变化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财政支出,不断扩大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中央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外;限制地区间;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石油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国际原油跌破20美元
近日受疫情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跌,此前国际原油跌破30美元,那么原油下跌对我国石油企业有何影响呢?据悉,美国WTI原油跌破20美元关键价位,最低至19.96美元/桶。伦敦原油期货一度下跌7.6%,至2002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该油价上周五下跌了5.4%,连续第五周走低。
各国开一桶原油成本
相对而言,即使是已经成功进行了页岩油技术革新的美国,目前开原油的综合成本也需要36美元,我国作为一个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开原油的价格要达到50美元,在英国一桶原油开成本大约为52.5美元,在巴西则为49美元,在加拿大为41美元,相比起来,中东地区,尤其是沙特等国的原油开成本都不会超过10美元。
~~~~~~~~~~~~~~~~~~~~~~~~~~~~~~
难怪沙特王子放言就是原油跌到一美元一桶我们也是挣钱的!
石油在目前的国际能源消费中占到40%,是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能源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油是世界经济的“血液”。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石油需求增长存在着较明显的相互对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4年是自16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但是这个周期已有下降的趋势。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增长率是因为美国和中国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25年中,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5%这么高的石油消费增长率。中国达到世界GDP增长的24%,经济增长率为9.5%,2006年还将持续这个态势。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5%降至4%,2006年可能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即使这样,该数值仍然要高于3.3%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近40年来石油消费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情况(据IMF,2006;BP,2006)
石油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原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原油价格经常伴随着供应短缺或过剩而发生大幅度波动。石油价格的暴跌和暴涨,都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并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该组织还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03年的1.1%上升到2%,主要就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而美国经济的几次衰退(分别是1990—1991年,1980—1982年,14—15年)前,都发生了石油价格的暴涨。
由于原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原油价格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行的成本和盈利能力,而且还对居民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增加其原油进口成本,并对其经常账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经济运行状态,严重的油价上涨往往导致随后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人数的增加。
从10—2004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情况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过五次较大幅度的上涨。从历史上看,油价的大幅度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明显的冲击,其中,最严重的冲击是13—1980年间的两次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冲击。
时间原油价格对发达国家影响初始价格(美元/桶)最高价格(美元/桶)价格涨幅(%)贸易平衡(亿美元)GDP增长(%)13—14年3.311.6252-880-2.618—1980年12.935.9179-2320-3.71989—1990年17.928.358-380-0.21999—2000年18.028.257-960-0.42003—2004年28.937.329-1070-0.3
历史数据表明,13年的那次石油冲击,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14—15年的严重衰退,而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更使发达国家出现了19—1982年长达3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在后一次经济衰退中,整个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下跌的停滞膨胀,即经济滞胀。从11年到2003年美国出现的五次经济衰退都与油价大幅度上涨有关。除了13年、1980年衰退与油价上涨基本同步外,其他三次存在一定的滞后。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高油价与高增长率并存,表明国际油价飙升并没有像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那样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爆发衰退。原因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占世界经济最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的上升期,消费出现新热潮,投资显著增多,因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替代能源等节能措施,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
10—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实际价格与经济衰退的对应关系(美国能源部等,2002年)
但是,油价飙升仍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它抑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并持续一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同时,油价上涨还带动了航空、交通运输、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成本或产品成本上升。其次,高油价还使全球通货膨胀有死灰复燃之势,股市和汇市也动荡不已。
值得关注的是,高油价困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油价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要比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影响更严重。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受高油价更大冲击的原因在于对原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美国能源部预计,从2001—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年均将增长1.9%,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2%,增幅大大高于美国的1.5%、日本的0.3%和西欧的0.5%。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油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不断将制造业生产转移到亚洲地区,也增大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原油需求。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因素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抗高油价的能力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低得多。其二,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到目前为止,高油价还没有使亚洲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但据一些亚洲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高油价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显著增大。因而,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亚洲经济有陷入“滞胀”的危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